信念之光
夜深人静,一丝微弱的烛光在屋中摇曳,烛光前静坐的人们抬头望向窗外的苍穹。这丝烛光就这样在将熄未熄之间照亮了几千年,在它面前静坐又抬头仰望的曾是屈原、张若虚、苏轼……他们看到的夜空,星光闪烁,满天苍茫。一片混沌之中,屈原的《天问》如一柄长剑,将满天的迷雾刺破一个窟窿,让天外的一丝微光透进了古老的世界。张若虚独立江畔,对着映在江面上的那一轮明月,写就了被闻一多盛赞为“顶峰中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苏轼荡舟赤壁,身披清亮的月光,吟出千古传诵的《赤壁赋》。
当夜幕降临之时,那皎洁的明月多么让人心生向往;而那闪烁的烛光,在每一个仰望夜空的人心里慢慢萌芽。中国人对月夜和星空曾有那么多美好的幻想,寄寓了那么多浪漫,那墨黑色的夜空,也因而黑得那样深沉,那样广阔。人们望向夜空,试图去追寻那时隐时现的星星和月亮,可是从来没能一睹它们的真颜。千百年来,我们只能仰望,只能遐想,只能遣嫦娥仙女替我们遨游苍穹,可她却遥遥无归期。
我们始终在仰望满天浪漫,直到我们将浪漫变成现实。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这项工程还有一个名字,叫“嫦娥工程”。17年,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在无数航天人的奉献与奋斗中,嫦娥工程已完成“绕、落、回”三项任务,那衣袂飘飘的嫦娥,已乘着彩云回到我们身边,娓娓讲述月宫的奥妙。这是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信念。
2021年,带着先贤的发问,“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拉开了探寻火星的序幕。紧接着,以神话中火神祝融的名字命名的火星车“祝融号”也将高举着星际探测的火种,剥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这是中国人探秘火星的信念。
2021年6月,天宫空间站迎来了三位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停留了三个月的他们刚刚回到地球,这意味着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现今,炎黄子孙们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了传说中玉帝居住的天宫,这是中国人勇探浩浩宇宙的信念。
嫦娥、玉兔、天问、天宫、祝融、悟空……中国人以自己脚踏实地的奋斗,将先贤的哲思和古人的幻想,一步步变成现实。那摇曳的烛光已照亮了更多的中国人,但我们不止在思考,更在奋斗。星星点点的信念之光正被编织成一片动人心魄的鸿光,照耀着所有炎黄子孙。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也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只要中国永远有一群心怀信念、仰望星空的人,它就永远不会结束,那缕照亮了浩浩神州几千年的烛光也永远不会熄灭。
“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如果你脑海中曾经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现在你可以自豪地回答:我自种花家而来,乘蛟龙出海,护嫦娥奔月,观北斗寻路,往天宫述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中秋节皎洁的明月之下,在那明亮的烛光前,致敬中国人的航天,致敬中国人的浪漫,致敬中国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