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的力量
九年级八班 孟慧卓
断壁残垣,断碣残碑。有一棵松树,傲然挺立于那一片荒凉。树根深深扎进石缝,狂风来袭,暴雨侵蚀,岿然不动。历经多少风花雪月,狂风骤雨,才成长为这么一棵树,磨难使它变成了一块钢,坚韧顽强,那是磨难的力量,亦是只属于成功者的力量。
古今中外,每一位英才似乎都验证了“人才由磨炼而成”这一句话。不错的,时势造就英雄,逆流而上者才不会丢失在浩渺迷雾之中,顽强不屈者才能冲破荆棘利刺的束缚,敢于直面黑暗者方能迎来更好的黎明。
折戟沉沙,破釜沉舟;卧薪尝胆,兵败被俘;榜上无名,名落孙山;生不逢时,妻离子散;仕途坎坷,登楼叹天......这些都是磨难,更是把我们送向成功的垫脚石。千古风流人物,谁人又能说尽其中奥妙?
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谪到荒凉的黄州,游览长江赤壁,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代最强音。苏轼青年得志,若无那一场“乌台诗案”,或许他能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帝王家的一时荣辱,却使他“高处不胜寒”,坠入低谷,陷入深渊,但从未颓废。他“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却仍希望有一天能“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汹涌的洪流能磨平岩石的棱角,但湮灭不了碎石成金的期望与信念。遭贬而不屈,方形无畏之精神;遇难而不悲,方显乐观之气概;受苦而不言,方显英雄之本色!纵磨难挫折,让苏轼遭贬黄州,但他又何曾惧怕?“一蓑烟雨任平”,他笑看风雨天晴变,胸怀豪壮凌云志,心系天下百姓情。正因历经磨难,铸就了如此扩大乐观的苏东坡,正因磨难方使其达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磨难对于一个强者来说,不过是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面对挫折时并不萎缩,以微笑迎接一切。
1850年8月21日,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走出了生前的恶斗和不幸,走向了他心中的文坛王国。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好像他是家里那个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苦难对于弱者来说也许是万丈深渊。但巴尔扎克,他勇敢地走了下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也握起了自己反抗命运的武器。他用纸笔生动而客观地展示了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现状。描画了《人间喜剧》中20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小小阁楼,咫尺见方,居所简聘寒酸,夏天热气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一心投身于写作。仅仅20年不到,就创作了91部小说,也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应把挫折看作人生的历炼,把磨难当做成长的助力。如果说磨难是一场洪灾,就努力把它过成一种灌溉;如果说磨难是一场风暴,就努力把它看作一丝风弦,冲上去,正面迎接它!没有伤痕累累,哪来一身荣耀的伤疤?又怎么能体验重获新生的喜悦与荣光?
也许在某个黄昏,前方是绚丽多姿的霞光;回头看,是一路的崎岖坎坷;欣慰的是,我,筚路蓝缕,一路走来!
人生本就是一段不平坦的旅程,有走有停,有雨有风,有沟有坎;风雨兼程,风雨无阻,这,是最好的行进姿态!
(指导教师:布海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