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点微光,逐梦远航
近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将150年以来的科学探索与发现制成了一副三维立体图。在黑暗的背景之中,每一点黑暗中迸发而出的微光,都是一次无畏的开辟未知,而最后汇成的万点微光,共同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属于人类的璀璨星图。
泱泱华夏五千年,科学探索纵贯古今。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在暗室中所见的小孔成像,到沈梦溪《梦溪笔谈》中对于光和虹关系的详细说明;从明朝时万户飞天,到如今“天宫”二号长期在轨运行,中国人对于光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正是在这一次次尝试、坚持、挫折、成功之中,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才始终有那么一股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奔流而下,从未断流。
科学探索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这是由于满腔爱国热忱,那样的一群年轻人甘愿留在大漠戈壁中,“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仅仅五年就完成了“两弹一星”,实现从零到有的质变飞跃。“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无数诸如此类的无畏探索,使中国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一方。同样的,正因看够了饥荒,心中常怀“惟愿苍生俱饱暖”的梦想,袁隆平院士毕生耕耘,成为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强大后盾;正因为阅尽了病痛,屠呦呦才翻遍古今中外古籍,最终从古人的科学探索中汲取智慧,觅得一剂给全世界疟疾患者的济世良方。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先行者、探索者,“面壁十年图破壁”,正是那破壁而出的无数微光,使中华民族在追逐伟大复兴梦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探索精神,不仅仅停留在科学领域内。探索、创新的精神,不应只被框在科学的范围之内。正像裘继戎将多种戏曲创新合一,探索出一种崭新的戏剧表演形式,一曲《惊·鸿》重燃了无数年轻人对于传统戏剧的兴趣,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像故宫推出网上故宫的新模式,让文物与历史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可见,在人文领域内的探索,同样能够迸发出强大的社会推力。让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同时也不忘脚下深厚的土壤。
如今,正值“两个‘一百年’”完成阶段的历史时刻,我们青年一代有幸见证历史,更应积极投身历史的缔造。五千年的薪火相传,如今,科学探索的大旗已经接入我们手中。在当今世界这一片暗流汹涌的汪洋之上,无数文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只要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传承科学探索精神,就像鲁迅所说,“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万点荧光,汇聚而成的便是中国这艘巨轮逐梦航程之上的领航之光。如此,我们便有理由相信,世界的未来,必是一抹鲜艳的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