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命都是一缕光。但这一缕缕光,正慢慢的黯淡下去,世界渐渐被死亡的黑暗所笼罩……
生命的光消散,世界便是黑暗。
在北京南海子公园,深藏着一座独特的墓地——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一块块石碑直击人心,一个个篆刻的名称诉说着生存与毁灭。人类,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我们已经熄灭了无数生命的光,造成了半数以上野生哺乳动物与植物的灭绝。
二十世纪初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的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如今已灭绝两种,且中华鲟与长江鲟濒危。这不仅仅是鱼类之殇,更是河海之殇,国家之殇。过去,长江是淡水渔业的摇篮、水产种质资源的宝库。现在,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捞,无论是稀有鱼种还是经济鱼类都急剧减少,长江“无鱼之日”不久矣。
无数生命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只为惊醒了愚昧麻木的国人。哪怕是“最后的拯救”,中国人民心中仍存有那一份善念,这份信念终会变成一束光,映亮即将熄灭的生命。中国踏上了追寻生命之光的路途。
今年十月由中国召开的COP15《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峰会上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便是生命的力量,耀眼的生命之光的意义。云南野象旅游团北巡、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现身……这一系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好消息常常登上热搜。
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两碳目标”,中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为保护物种与基因多样性,中国建立了多个国家公园与生态保护区,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了有“江海待鲟归”的那一天,中国在长江流域实行了“十年禁渔”的政策……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生命之光仍微弱,生命的力量仍渐渐逝去。
在北极圈内的一个俄罗斯小镇,当地居民记录到四十八摄氏度的最高地表温度值,北极冻土带每年都在减少、消失。可供北极熊生存捕猎的浮冰越来越稀少,这群勇猛的极地猎手的命运已可想而知。更有那蛰伏在冻土层中的远古病毒,也因此蠢蠢欲动欲归人间。由此引起的炭疽病已经威胁到了北极圈内的的人类安全,数千驯鹿也为此死去。
去年的蝗灾,生命给我们展现了它们恐怖的力量。非洲的沙漠蝗虫数量在一年半内暴增千万倍,导致数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蝗群飞翔时遮天蔽日的感觉让人压抑,恍若世界末日。蝗虫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寸草难生。
但世界各国也不甘愿轻易放弃,在中国的国际引领下,人类开始重视生命的力量,共同追寻那一束生命之光。
九月初,中英双方就即将召开的COP26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的安排及议题进行讨论。我国向英方介绍了“两碳目标”的实施策略,英方向我国借鉴学习并给出了积极评价,进一步深化了中英两国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良好合作。
随后在十一月十六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美国总统拜登特地同中国主席习近平进行视频会晤。双方对气候危机与生存挑战进行交流,说明在气候领域两国已经取得共识。虽然当前中美双边关系相对复杂,但两国仍愿意回到桌前,致力于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维护生命的那缕光携手并进。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们也要尽己之力去维护生命的力量,追寻生命的光芒。周末无事,我时常喂食楼下的流浪猫,它们用头蹭着我的脚,用轻快的叫声回应着这份馈赠。我低下头去注视它们清澈的眼,那一双双眼中带着光,带着希望。这目光似一阵向晚的春风,也能够吹动人的心灵。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即使所有生命终将在时光的长河中逝去,它们也曾发挥过自己的力量,书写了自己的意义。生命的力量很小,它们轻易地消散而去,不留下什么;生命的力量很大,所有生命共同构造成了这个蔚蓝的星球。
生命是有光的,只有生命之光汇聚起来,生命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够驱散死亡的黑暗,才能够照亮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