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赛区 ×
联系组委会:010-81058152 联系网站:
  zwdsgw@163.com   随时欢迎您的来信咨询!
登录/注册

组别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赛区
初中组 0 盛阅微 田宇阳 湖南
时间:2021-11-30 点击量:297 推荐量:0 评论数:
				

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 盛阅微 一 太阳被暗红色的云块遮掩,红云又渐渐为一道玫瑰色晚霞所收服。可盛夏的热度由不得你拒绝。 北京火车站烟尘滚滚,行人步履匆匆。不久后,在这股闷热污浊的热浪中,忽然混进了一缕生机勃发、带着稚嫩气息的清流。一个女子背着硕大的旅行包,向月台走来。 她身材娇小,白皙的脸,细秀眉眼,腮边有永远含笑的酒窝,一双灵巧的眸子总是笑眯眯的。她年轻,如刚刚绽放的花骨朵,却让你觉得,这个女子如古体诗清丽文辞所描绘的似锦繁花。 她头戴着一顶薄薄的草帽,风吹过来,草帽略略歪斜了些,她却加快了脚步。可以想见,此时,她的内心必定是满怀理想、意气风发的罢!过不多久,她便登上了去往敦煌的列车,消失在了滚滚烟尘之中……那是1963年,她25岁。 二 这位女子其实是一位刚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1962年,经学校安排,她和三名同学要去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实习结束时,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北京,父母见状潸然泪下。为此,毕业分配的时候,父亲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是,这封信最后还是被她扣了下来。如今,在她刚刚毕业之时,就又踏上了去往茫茫大漠的旅途。为什么?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北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里只有苍凉的黄沙。她实习时还未体验到敦煌最苦的地方,这一次只会更难,她撑得住吗?这样的问题,父母问过她无数次。 可她说,她要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她说,她要像常书鸿(见注释1)一样,为国奉献。 她说,她爱上了敦煌精美的壁画和彩塑。 她说,有一种信念的光芒,在她的心中闪耀。 于是,这位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这位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又走向了荒野大漠,走向了她极其珍爱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只因为心中有一束光,照耀前路。 三 一路上,火车外的景色不停变换,但总是由翠绿向灰黄过渡,由生机盎然转向槁木死灰,这时,她还极镇定,因为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可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扛着旅行包,踏上大西北的土地时,她忽然有些后悔了。这里没有北京的人间烟火气,有的只是浩瀚天穹无尽的低吟、无垠沙漠无声的应答。这里没有她身上所带着的那种清风的芬芳,有的只是狂沙、泥土和风尘。这里好像是上天遗忘了的地方。 她提着行李,上了一辆送她到莫高窟的汽车,一路风尘颠簸。她一想到自己身处在没有生机的大西北,心中总犯着些酸。来时的坚定,似乎有了一丝动摇。可她又想到自己的豪言壮语,那么,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轻易离开。 虽说对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早有心理准备,但当她真正住进莫高窟旁边的破庙时,才确切知道了什么叫做“反差”。这里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整个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摇电话,通讯极其困难。她因为喝着咸水而水土不服,整天病恹恹的,晚上只能点亮宿舍里的煤油灯做研究,上个厕所都要跑好远的路,半夜里,甚至会有吱吱叫的老鼠从房梁上掉下来,落到她被子上……坚强如她,也忍不住掉泪。 这是在莫高窟的第三十八个夜晚吧?柔和的月光洒在窗纸上,洒在远处的沙漠和戈壁上,像一幅幽长的剪影。西北风浩荡而来。望着透过窗纸的月光,她擦干了脸上的泪水。沉默的大漠深处,莫高窟是她唯一的依靠。她无法舍弃它,不管她被眼前的艰难险阻绊倒过多少次,每当她走进那些大大小小的洞窟时,所有的眼泪都烟消云散。当她身处在一个洞窟中,环顾窟壁和穹顶千千万万的飞天时,她禁不住为那些千姿百态、凌空飞翔的飞天击节而赞;当她为一尊泥塑所吸引时,那种慈祥的眼神、智慧的微笑,那柔美圆润的手臂、仿佛在微动的手指,都让她感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她的整个心灵都为这艺术的奇妙所深深的迷醉和折服了。 她惊叹着壁画与泥塑的奇美,钦服于前辈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从那时起,她就深深的爱上了莫高窟。她把研究、保护石窟当成了一份终身的事业,她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 四 “如果说我的爱人不支持我,那我肯定就要离开敦煌了。我还没伟大到为了敦煌不要家和孩子的地步。我不是那种人。” 在她留守敦煌的岁月中,给她信念和支持的不仅仅是莫高窟,还有千里之外的那个人。他,是她艰苦岁月中的另一束光芒,给她温暖和力量。 带着对光的渴望与追寻,她坚守在敦煌,为莫高窟呕心沥血。 于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写出了十多部有关敦煌石窟考古的美术专著,二十多篇有关石窟考古与艺术的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长期扎根在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 四十年光阴流转,四十年风雨如磐。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检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领域的各个方面,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她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 “莫高窟几乎所有洞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病害。” 她自从踏上敦煌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98年,六十岁的她,成为了敦煌研究所第三任院长,接过了文物保护的重担。 她探索形成了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她带领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被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 上任后不久,她又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当时全国掀起了“打造跨界旅游公司”的热潮,有关部门要将莫高窟捆绑上去,但她坚决不同意,硬是把上级的压力都顶了回去。 她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不是我不想让位,你们要是做不好,把这份文化遗产毁了怎么办?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的遗产,如果莫高窟被破坏了,那她就是历史的罪人。 面对敦煌旅游开发的热潮,她非常纠结,敦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展示给公众,可是,这些洞窟还经得起过多的参观吗?她一直在犹豫。 在她内心痛苦挣扎之时,已沉默了千百年的莫高窟给出了答案。 五 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百、几千、几万次踏进莫高窟了。莫高窟,美丽一如往昔,像往常一样,用平静的温柔迎接着她的到来。但她这次来,是求莫高窟给她一个答案,让她心中信念的光辉不至于黯淡。 莫高窟的回答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待炬火。 她展颜微笑。世间原来亦有两全之法,能让她不负敦煌,不负世人。 为了保护莫高窟文物,缓解游客过多给壁画、彩塑带来的影响,她开始筹建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的游客服务中心,在游客未进入洞窟前,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等让游客全面了解莫高窟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洞窟构成等,然后再由专业导游带入洞窟,做进一步的实地参观。 这样做,不仅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了解更多、更详细的文化信息,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 她的另一个大胆构想是建立“数字敦煌”。壁画类文物不可再生,更不能永生,这促使她考虑要用“数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 终于,有一日,守得云开见月明。她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敦煌、莫高窟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六 二零一九年九月十七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她“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她就是樊锦诗,“敦煌女儿”。在几十年苦守敦煌的岁月中,她说,她也曾动摇过。但是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持。如果没有心中信念的光芒指引她一路前行,或许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只剩一片被风化的石壁。樊锦诗,这敦煌如你所愿。 尾 声 是的,面对道途上那无情的嘲讽,面对步伐中那重复的摔跤,面对激流与硬石之间猛烈的碰撞,我们必须选择那富于阴雨与荆棘,却最终见到彩虹的路。追寻那一束光,坚持那一份信念,也许,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我们便会变得自信,幸福也随之而来。 当狂风卷起漫漫黄沙时,我们想到的,未必是樊锦诗和莫高窟,未必是飞天和壁画,但是,请相信信念的光芒永不会消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1.常书鸿: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